Blog

Keep up to date with the latest news

快手寻找下一个江湖

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受阶段性营销投放收缩影响,但更本质的变量不容回避——下沉市场的人口红利已接近枯竭,用户结构趋于饱和,“老铁”社群的边际增量正日益衰减。

对此,快手的应对策略,是向社区生态的纵深处挖掘价值。

短剧是核心战场之一。快手曾以“快手小剧场”率先入局,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只可惜螃蟹没吃几口就被抖音变成了工业产品。尽管后续星芒短剧、AI短剧、付费会员等项目不断推进,但相比端出红果的抖音,整体步调略显笨重,亦不够锋利。

相比之下,直播业务则更像是重拾旧山河。

作为平台第二大营收支柱,直播曾因行业收紧,陷入长达数季的下滑周期,2024年全年营收亦同比下滑5.1%。而2025年第一季度,快手直播板块实现反转,收入回升至98亿元,同比增长14.4%,逐渐走出下行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一年间,快手对直播生态的修复,已逐渐从清理“恶性PK”等“表层病灶”,转向品类、供给的构建。

据悉,快手第一季度正重点扶持大舞台、多人互动与格斗游戏等高参与度品类,并与游戏厂商深度绑定,推动直播内容从早期粗放、高刺激的情绪驱动,转向兴趣沉淀,试图打造更稳固的日常观看场景。

社区是起点,信任是路径,商业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而“老铁江湖”作为低波动、高黏性、高转化的生态模型,虽不能提供爆发性增长,但它胜在稳定。

因此,快手不需要,也不可能成为另一个抖音。其真正该思考的,是如何将“老铁经济”打磨成一套可迁移、可复制的打法,并嵌入短剧、直播、电商与AI等业务体系中,实现内部生态与外部商业的耦合。

快手的“呼”与“吸”

“老铁经济”是快手最扎实的底盘,但仅靠关系沉淀终究走不远。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使这套体系,在行业迭代中持续自我更新,保持竞争力。

快手显然已意识到这一点,其2025年的第一个动作,便是对广告架构的拆墙重构。

据媒体报道,1月中旬,快手对商业化与电商板块动刀——将从服装、美妆、食品、游戏等原本分散的8个广告业务线,压缩、划分为大服饰、大快消、健康食饮、内容消费、金教资讯五大运营中心。

而这,几乎覆盖了所有高频广告需求带来的刚性预算。这是一次迟到但必要的改进——快手终于不再按自己的内容逻辑划线,而是试图按客户预算结构,来搭建广告链路,释放“单位流量”的张力。

财报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快手线上营销服务营收180亿元,同比增长8%,同比增速虽已放缓至个位数,但实际上是回到基线。

去年同期,受“派对大战”、短剧爆发等集中投放驱动,广告收入短期冲高,属于典型的非结构性高点。剔除这类偶发变量,快手广告业务近两年增幅保持在相对稳定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压力减轻——品牌主预算扩容有限,想要增长,还需提高转化效率。

过去几年,快手的商业化路径几乎全面对标字节,磁力引擎、聚星、金牛,对应巨量引擎、千川等体系。但靠对标搭建出的广告产品体系,终究无法带来结构性优势,只能暂时避免掉队。而现在,追平期已告一段落,接下来进入真正的硬仗阶段——拼渗透力、拼投放ROI、拼资源匹配效率。

在此过程中,AI正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自推出以来,可灵AI在技术、商业化上双线疾行,其在公司内部的生态位亦迅速上移。

2025年4月,可灵2.0视频大模型发布,几乎同步,快手成立可灵AI事业部,作为一级部门,由高级副总裁盖坤掌舵,直接向CEO程一笑汇报。

这一组织变动背后的信号非常明确——可灵AI早已不再只是一项创新业务,而是逐渐全面介入内容供给、广告投放与分发逻辑。财报显示,可灵AI已在广告创意生成、投放优化、短剧制作等场景落地,单季实现收入1.5亿元。

但这不是“讲AI故事”的节点,而是技术需要兑现效率、价值的时刻。对快手而言,下一步关键,不是再证明可灵AI“能做什么”,而是验证“能不能做得更好”。

与此同时,快手也在试图扩展广告的外延空间。2025年提出的“新线大市场、AI新机遇”,本质是在一线市场已被美团、抖音高密度覆盖之后,转向三、四线城市——那些尚未被彻底“收编”,广告预算仍分散在线下的人群与商户。

但问题在于,这部分市场虽未被完全开垦,却也早已不再空白,其能不能在前有狼后有虎的局面中切出一块“蛋糕”,还需时间验证。

这意味着,快手的广告系统正从“广撒网”走向“精耕细作”——无论是组织结构重塑、AI系统下沉,还是探索新场域,目标或许并非争取更多预算,而是把原有池子掘得更深、榨得更干。

国内用户增长趋缓,快手的另一条路,自然是出海求解。

财报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快手海外营收达13.2亿元,同比增长32.7%。更关键的是,海外业务首次在整体维度实现季度经营盈利——海外业务,正逐渐转化为可独立衡量的利润单元。

理解快手的出海路径,不能套用字节跳动式的“全球征服”叙事。后者依靠产品力与资本加速,力图实现“全球即本土”的规模对称。

相比之下,快手走的是另一条路——在高压市场主动抽身,将资源投向流量成本仍可控、本地内容供给薄弱的南美与东南亚市场。

巴西是最典型的样本。Kwai依靠本地化运营和补贴策略,先建起用户习惯,再向直播、电商等变现模型下沉。2025年第一季度,巴西DAU与使用时长持续增长,“非中心市场”策略正逐渐兑现预期。

但盈利只是起点,能否走向规模化,是出海战略的“第二问”。

Kwai的盈利,验证了模式成立,却仍未形成护城河。快手在国内依靠强社交关系链撬动变现,但这一逻辑能否在用户文化异质的市场中迁移、复刻,仍是悬而未决。

AI或许是突破口。但这一次,它不只是提效工具,更承担桥接角色。在语境割裂、供需错位的海外环境里,除了组织下放、加码本地化,AI是唯一可批量修复内容生态割裂的解法。

归根结底,当前快手的出海,依然处于防守态势。但对于长期捆绑“老铁”,从未被外界赋予“全球化潜质”的快手而言,其眼下的进展已动摇了外界对其“出海必败”的论断。只是,若要彻底改写预期,快手仍需拿出更多确定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