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亡国之君往往被赋予复杂的色彩。毛主席对亡国之君的点评为数不多,其中商纣王在郭沫若的考据下,毛主席以一分为二的观点给予评价,称赞其统一中原和东夷的功绩。而对于末代皇帝溥仪,毛主席的看法则极为客观。
1910 年,四岁的溥仪已当了两年皇帝,此时 17 岁的毛主席正在湖南学堂读书,留着清朝人惯有的辫子,是大清统治下的百姓。那时的毛主席对国家的多灾多难认识尚不清晰,认为国家缺少像康有为等有志之士,而非皇帝是国家被列强欺辱的罪魁祸首。
中华民国成立后,毛主席一直在探寻中国强大之路,对已退位的溥仪并无特别看法。直到 1936 年,根据地来了两个黄头发的外国人,引起众人猜测。他们是记者埃德加·斯诺等人,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根据地采访毛主席等人。在交谈中,毛主席回忆起年轻时候的事情,谈到了对末代皇帝溥仪的看法。他说那时第一次听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已去世,新皇帝宣统虽已在位两年,但自己还不是反对帝制派,认为皇帝和大多数官吏一样,是诚实、善良和聪明的人,只是需要有人帮助变法。
溥仪的人生充满波折。三岁为帝,五岁退位后暂居紫禁城。1917 年,张勋妄图恢复封建帝制,扶持溥仪再登皇位,仅十天就被赶下。1924 年,成年的溥仪被冯玉祥废除皇帝称号赶出紫禁城,后逃往日本使馆。之后,溥仪坚信日本能助其恢复皇位,便答应去东北做伪满洲皇帝。1945 年抗战胜利时,溥仪在逃往日本途中被苏军俘获,五年后交给中国政府,以甲级战犯名义关押。
展开全文
1959 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溥仪被特赦,开始转变思想,开启新生活。1961 年新年之际,毛主席邀请溥仪和其他同乡,特意让厨师做了家乡菜。开饭时,毛主席拉着溥仪的手,让他坐在身边,幽默地说:“你是我的顶头上司,我做过你下面的老百姓呢。”溥仪忙说不敢当。毛主席笑着强调实事求是,并夹菜让溥仪尝尝湖南菜。
1963 年,毛主席在接见外宾时谈到司法问题,提及溥仪。他认为溥仪把自己写得太坏,其实在旧的社会制度下产生这样一个皇帝合乎情理,不应把大清罪责全推在他身上。后来,毛主席看完溥仪写的《我的前半生》后说,溥仪从皇帝到公民不容易,思想转变要有过程。
1964 年春节座谈会上,毛主席再次谈到溥仪,称要好好团结他,还提到溥仪生活不太好,薪水少,想拿稿费送给他改善生活,并借用孟尝君与冯谖的故事说明国家会优待溥仪。当工作人员送毛主席的 2000 元给溥仪时,溥仪很感动但未接受。同年,毛主席与智利新闻工作者交谈又谈到溥仪,强调做坏事的人可以改变,溥仪现在自由了,过去当皇帝不自由。毛主席对溥仪的改变感到高兴,在艰难时期也不忘让总理保护好溥仪。
1967 年溥仪因病去世。他的一生独特,少年时无过,伪满时期犯错,新中国成立后转变。毛主席看到的是一个从皇帝蜕变为公民的成功人士,对溥仪始终保持客观且关怀的态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