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耳朵最早出自小揪片。山西小揪片起源于北魏之前,与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到的“馎饦”极为相似,晋南一带的戏曲《刘三做饭》生动反映了其生活化的来历。
小揪片后来逐渐演变成晋中一带特有的连揪带捏的猫耳朵,是人们招待女婿的饭食,有“吃了猫耳朵,好听老婆话”的民谚。
而晋南一带,以白面制作状如猫耳朵的搓豌子,则是人们婚嫁与待客的饭食,更是一种山西古老的风俗。
山西人为何爱吃面食?
“世界面食在中国,
中国面食在山西”。
山西自古以来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盆地耕作与山区种植并存、中原习俗与北方各兄弟民族习俗相结合的特殊地区,食用农作物以麦类与小杂粮为主,人们的家常食物主要用这两类作物磨制的面粉制作。
山西面食经过长期制作经验的积累、制作方式和技艺的不断提高、改进和创新,并与副食品、调味品相搭配,就形成了今天技艺精湛、美味可口的各色品种,这些具有独特地方风味的各色面食,已经积淀为山西民众的稳固的饮食习惯,并通过民间家庭式传承一辈一辈延续下来。
据记载,炎帝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就发生在今天高平的羊头山,这里发现了最早谷类植物黍子,还被后人用来“黍定黄钟”。民间将黍子脱皮制面中间包馅,油炸而食,俗称油糕或山西油糕,成为山西人民年节必做必吃的一种食品,取意年年高之意。
猫耳朵怎么做?
猫耳朵面食在山西民间制作方法多达数十种,名称各异。
如晋中制法是将荞面揉好后,搓成指头粗细的条状,掐成豆大小块,在左手心上搓捻成小花疙朵,称为“疙朵儿”,也叫“辗疙瘩”,有的则双手持之,在面板上搓捻成形。
晋北地区人民直接将面条夹在左手无名指与中指之间,用右手掐成小块面丁后在左手心上搓捻成形,叫作“荞面疙饦”。山西岚县一带将白面擀片切丁,用筷头捅捻出小窝,称为“珍珠疙窝”。
在吉县等晋西南一带,人们从和好的荞面团上,用右手拇指与食指掐出一块,在纤细的高粱秆做成的箅子上用大拇指搓成形,似纺线车上的铁葫芦,又称为“荞面铁葫芦”,多配羊肉炒酸菜而食。
制作最精细的要数晋南的搓豌子,用头箩小麦面粉和成面团,擀片切成四方小块,先将一对角捏合,再从对合的地方横捏一下,呈空心元宝状,如两粒连在一起的豌豆,故又称“搓豌子”。
误会闹笑话
“猫耳朵”因其独特的名称,还曾闹过不少的笑话。家住乔家庄薛先生的女朋友是江西人,去年第一次带女朋友到家里来。
薛先生的母亲心血来潮,告诉薛先生说,中午要给他们做猫耳朵吃,薛先生的女朋友一听吓坏了,但是没有表现出来。
于是,她躲进卧室打电话告知自己的母亲说:他们这里的人好残忍呀,居然要吃猫耳朵,听得我都有点害怕了。”恰好被走到门口的薛先生听到,薛先生忍不住捧腹大笑,然后赶紧向她解释道:“此猫耳朵非彼猫耳朵,猫耳朵在我们这里是一种常吃而且非常可口的面食。”并带她去观看了母亲制作猫耳朵的过程,这才消除了一场误会。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