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Keep up to date with the latest news

2023年全球汽车安全评级体系分析:Euro NCAP与C-NCAP标准差异深度解读

汽车安全评级体系作为衡量车辆被动与主动安全性能的重要标准,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以Euro NCAP(欧洲新车评估计划)和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为代表的两大评估体系。随着汽车安全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安全意识的提升,2023年两大评级体系都进行了重要更新,在测试项目、评分标准和技术要求等方面呈现出显著差异。本文将深入分析Euro NCAP 2023版与C-NCAP 2021修订版在成人乘员保护、儿童乘员保护、弱势道路使用者保护和安全辅助系统四大模块的技术细节差异,揭示全球汽车安全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

一、Euro NCAP与C-NCAP体系架构与测试方法的根本差异

Euro NCAP与C-NCAP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汽车安全评价体系,在整体架构和测试方法上存在系统性差异。Euro NCAP 2023版采用独立模块化评分体系,将车辆安全性能划分为成人乘员保护(Adult Occupant Protection)、儿童乘员保护(Child Occupant Protection)、弱势道路使用者保护(Vulnerable Road User)和安全辅助系统(Safety Assist)四大独立评价模块,每个模块单独计分并最终汇总为总体星级评价。这种模块化设计使得车辆在不同安全领域的表现能够被清晰识别和比较。相比之下,C-NCAP 2021修订版采用了更为集成的评分方式,特别是将儿童保护纳入乘员保护大项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儿童安全评价的独立性。

在测试车辆选取标准上,两大体系也体现了不同的市场导向。Euro NCAP采取"成员赞助优先"的原则,优先级顺序为Euro NCAP成员>整车制造商>第三方机构,确保了测试的权威性和代表性。测试车型主要选择市场销量最大的配置,但如果该配置的安全装备高于其他版本,则允许选择最低标配安全装备的车型进行测试。对于选配主动安全系统的车型,Euro NCAP允许申请双重评价,但对销量占比有明确要求:前三年需达到25%,第二个三年周期需达到55%。这种设计既鼓励车企普及安全配置,又考虑了市场实际销售情况。C-NCAP则规定测试车型需满足近两年新上市的乘用车(M1类)且总销量超过3000台(新能源汽车和热门车型不受销量限制),其中"热门车型"指上市六个月以内消费者关注度高的车型,通过公开投票方式选取。这种差异反映出欧洲市场更注重安全配置的普及性,而中国市场更关注新上市车型和消费者热点。

星级评价机制上,C-NCAP设置了5星+的更高等级,而Euro NCAP维持传统的五星制。这一差异使C-NCAP的评级梯度更为细致,但也可能导致消费者对"五星+"与普通"五星"之间的实际安全差异产生困惑。从评分权重来看,Euro NCAP四大模块的得分贡献相对均衡,而C-NCAP中乘员保护(包含成人及儿童)占据了更大比重,反映出不同市场对安全维度的优先级考量存在差异。

​​测试项目覆盖面的差异​​直接体现了各自市场对安全问题的关注重点。Euro NCAP设有独立的儿童保护评价模块,而C-NCAP将儿童保护纳入乘员保护中;Euro NCAP将AEB行人、两轮车检测等纳入行人保护模块,C-NCAP则将其归类到主动安全项目,并增加了独特的灯光评价项目。具体到成人保护项目,Euro NCAP 2023版新增了远端乘员保护评价(Far Side)、浸水安全对策和多重碰撞制动(MCB)等创新项目,而C-NCAP则保留了防乘客抛出、ESC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等传统项目。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技术发展路径的不同,也体现了欧洲和中国在交通安全事故形态上的差异。

二、成人乘员保护测试的深度技术对比与安全理念差异

成人乘员保护作为两大评价体系的核心模块,在测试项目和评分标准上呈现出显著的技术差异。Euro NCAP 2023版与C-NCAP 2021修订版在正面碰撞、偏置碰撞、侧面碰撞和鞭打测试等关键项目上采用了不同的测试规程和假人配置,这些差异直接影响车辆结构安全设计和约束系统开发的策略选择。

​​正面全宽碰撞(FW)测试​​中,Euro NCAP使用HIII 5%女性假人作为驾驶员和前排乘客,而C-NCAP驾驶员位置使用HIII 50%男性假人,前排乘客位置使用HIII 5%女性假人。这一差异导致Euro NCAP测试中乘员生存空间更小,约束系统需要针对女性假人的生理特点进行特别优化,尤其是防止气囊"扫脸"等伤害风险。碰撞速度方面,Euro NCAP要求50±1 km/h,C-NCAP允许50-51km/h的稍宽范围。值得注意的是,C-NCAP将在2024版中将正面碰撞速度提升至56kph,这将显著增加车辆前端结构的吸能要求。后排假人配置上,Euro NCAP放置HIII 5%女性假人,而C-NCAP在右侧增加Q3儿童假人,这种差异使得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车辆需要特别关注儿童座椅匹配性和后排约束系统优化。

​​移动渐进式可变形壁障偏置碰撞(MPDB)​​已成为两大体系的核心测试项目,但在细节上存在关键差异。虽然都使用THOR 50%假人作为驾驶员,但Euro NCAP副驾位置使用HIII 50%假人,而C-NCAP使用HIII 5%假人;后排配置上,Euro NCAP左侧放置Q6儿童假人,右侧为Q10假人,C-NCAP左侧为HIII 5%女性假人,右侧为Q10假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Euro NCAP中THOR假人的摆放位置比C-NCAP靠前约30-40mm,这意味着在相同碰撞条件下生存空间更小,对车身结构完整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评分机制上,Euro NCAP的相容性罚分占比高达50%,远高于C-NCAP的25%,这促使车企必须优化前舱结构的碰撞相容性,减少对碰撞伙伴车辆的侵略性。

​​侧面碰撞测试​​的技术差异更为显著。Euro NCAP采用300mm离地高度的AE-MDB壁障以60km/h速度进行碰撞,包含远端保护评价;C-NCAP则使用350mm离地高度的AE-MDB壁障以50km/h速度碰撞,且不评价远端保护。从能量角度看,Euro NCAP碰撞动能比C-NCAP高出44%,对车身侧面结构强度、座椅系统和侧气帘的保护性能都构成更大挑战。假人配置上,Euro NCAP副驾假人为可选项目,而C-NCAP副驾假人仅作为监测项不计分。值得关注的是,C-NCAP 2025版将对侧面碰撞进行改版,预计会进一步加大测试严苛度。

​​侧柱碰测试​​主要用于评估电动车电池包侧向冲击安全性,Euro NCAP默认进行双假人试验以评价远端保护,整车厂可资助增加单假人试验;而C-NCAP仅适用于纯电及混动车型,且不含远端保护评价。从2024年起,Euro NCAP将在Far Side评价中加入虚拟评测检测项,要求车企提交仿真数据,这标志着虚拟测试技术在安全评价中的应用正在加速普及。

​​鞭打测试​​方面,Euro NCAP采用动态评价并使用两个波形(BioRID假人),前排包括静态和动态评估,后排仅静态评估;C-NCAP则前后排都进行动态评估但只使用一个波形(BioRID II假人)。这种差异使得车辆座椅系统开发需要兼顾不同标准的要求,增加了工程适配的复杂性。救援和解救评估中,Euro NCAP要求更全面,包括救援表及应急指南、eCall紧急呼叫系统(含第三方eCall)、浸水安全对策和多重碰撞制动(MCB)等;C-NCAP仅考核解救和基本eCall功能。这些差异使面向欧洲市场的车型需要增加车门断电防水、MCB等特殊安全配置,直接推高了开发成本。

三、儿童与弱势道路使用者保护的技术演进与市场适应性

儿童乘员保护和弱势道路使用者保护是体现汽车安全理念进步的重要维度,Euro NCAP与C-NCAP在这两个领域的技术要求差异显著,反映了不同地区对特殊人群安全关注点的差异。

​​儿童乘员动态保护​​方面,Euro NCAP 2023版将儿童保护作为独立模块,总分49分中动态保护占24分(偏置碰撞16分+侧面碰撞8分),而C-NCAP将儿童保护纳入乘员保护模块,仅占11分(全部来自偏置碰撞)。在MPDB偏置碰撞中,Euro NCAP后排放置Q6假人(占16/49分),C-NCAP后排为HIII 5%女性假人(占4/11分)。正面碰撞配置差异更大—Euro NCAP不放置儿童假人,而C-NCAP在右侧放置Q3儿童假人(占4/11分)。测试数据显示,C-NCAP 2021版中Q3假人因车辆波形和儿童座椅选型影响较易扣分,需要车企进行多轮儿童座椅匹配测试并在车辆手册中指定推荐型号。侧面碰撞方面,Euro NCAP专门评估儿童保护性能(占8/49分),而C-NCAP无此项目,这使得面向欧洲市场的车型需要特别强化侧面碰撞中的儿童头部和胸部保护。

​​儿童静态保护评估​​体现了更深层次的安全理念差异。Euro NCAP静态评价占25/49分,包括:安全带CRS适用性(2分)、大尺寸CRS适用性(3分)、PAB警告标记及禁用(4分)、儿童存在监测CPD(4分)和CRS安装便利性主观评价(12分)。这些要求全面覆盖了儿童乘车安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PAB禁用功能和CPD系统要求,直接促进了先进儿童安全技术的普及。相比之下,C-NCAP静态评价仅占3/11分,包括:安全带CRS适用性(0.5分)、ISOFIX CRS适用性(0.5分)、大尺寸CRS适用性(0.5分)和通讯功能(0.5分),以及CRS安装便利性主观评价(1分)。明显看出,C-NCAP缺乏对PAB禁用和CPD系统的要求,但增加了独特的"通讯功能"项目,需要车企与供应商联合开发。Euro NCAP的检查清单基于欧洲市场CRS产品,而C-NCAP基于中国市场的CRS,这就要求全球化车型必须进行本地化适配。

​​弱势道路使用者保护(VRU)​​测试的差异更为显著,主要体现在冲击试验和AEB-VRU系统评价两个维度。冲击试验方面,Euro NCAP评估范围更广:头型冲击覆盖至WAD2500(C-NCAP至WAD2300),TRL上腿型冲击在WAD775位置(C-NCAP无此项目),a-PLI腿型冲击两者均有但Euro NCAP测试点更多。这些差异使面向欧洲市场的车型需要优化更广范围的前部结构对行人腿部的保护性能。

AEB-VRU测试场景的复杂度和数量差异最为惊人。Euro NCAP总计202个测试工况,涵盖车对行人(C2P)、车对两轮车(C2B)和车对摩托车(C2M)三大类;C-NCAP仅49个工况,主要集中在车对行人和车对两轮车场景。具体来看,Euro NCAP独有的复杂场景包括:儿童近端有障碍物(CPNCO,22工况)、转弯对成人(CPTA,8工况)、倒车对静止/行走成人(CPRAs/CPRAm,8工况)、车门预警成人(CBDA,1工况)以及全部摩托车场景(46工况)。而C-NCAP独有的场景仅有踏板车(CSFA,4工况)。Euro NCAP的测试速度范围更广,工况更多样,特别是增加了大量有障碍物、转弯和夜间场景,这使得相关AEB系统的开发难度显著增加。数据显示,满足Euro NCAP要求的VRU保护系统需要更强大的传感器融合能力和算法复杂度,直接影响了系统成本和开发周期。

四、安全辅助系统的评价体系差异与技术发展趋势

安全辅助系统作为主动安全的核心组成部分,在Euro NCAP和C-NCAP评价体系中呈现出测试场景、评价标准和权重分配的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正在深刻影响全球ADAS技术的发展路径。

​​驾驶员状态监测(DSM)​​要求体现了对分心驾驶预防的不同策略。Euro NCAP 2023版对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DSM)有明确评分要求,包括驾驶员分心监测和疲劳监测,这促使车企必须部署基于摄像头的先进驾驶员监控系统。而C-NCAP 2021修订版对DSM没有要求,仅对安全带提醒(SBR)有评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国市场DMS技术的普及速度。实际操作中,满足Euro NCAP要求的DSM系统需要实现高精度的眼睑运动、头部姿态和手部动作识别,算法复杂度显著高于基本的SBR系统。

​​车速辅助系统(SAS)​​评价标准差异体现了不同的安全理念。Euro NCAP要求SAS具备"识别+警示+控制"完整功能链才能获得满分,特别是强调系统必须能够主动干预车速控制;而C-NCAP仅要求"识别+警示"功能,且允许通过审核第三方报告来确认合规性。这种差异使得出口欧洲的车型必须配备更高级的SAS系统,包括与导航数据、交通标志识别和自适应巡航控制的深度集成,增加了系统开发难度和成本。

​​车对车AEB(AEB C2C)​​测试场景的广度和深度差异最为显著。Euro NCAP包含196个测试工况,覆盖前车静止(CCRs,75工况)、前车低速行驶(CCRm,55工况)、前车刹车(CCRb,4工况)、前车转弯(CCFtap,9工况)、十字路口(CCCscp,45工况)和正面会车(CCFho,8工况)等复杂场景;C-NCAP仅26个工况,主要集中在CCRs(14工况)和CCRm(12工况)基本场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Euro NCAP独有的十字路口和会车场景对传感器视野范围和系统反应速度提出了极高要求,通常需要融合摄像头、雷达和激光雷达的多源数据才能可靠检测。而C-NCAP缺少这些复杂场景,使得满足基本要求的AEB C2C系统可以采用相对简化的硬件配置。

​​车道支持系统(LSS)​​测试标准差异体现在多个维度。车道偏离预警(LDW)方面,Euro NCAP测试速度72km/h(C-NCAP为80km/h),但场景多达20种(C-NCAP仅4种);盲点检测(BSM)方面,Euro NCAP试验车速72km/h、目标车速80km/h(C-NCAP为40-70km/h不等),场景为车辆2工况+摩托车2工况(C-NCAP为车辆8工况+摩托车4工况)。车道保持辅助(LKA)测试中,Euro NCAP速度72km/h、20工况,C-NCAP速度80km/h、16工况。最显著的差异在于紧急车道保持(ELK),Euro NCAP有41个测试工况而C-NCAP无此项目。这些差异使得满足Euro NCAP要求的LSS系统需要在更低速度下实现更高精度的车道识别和更柔和的干预策略,而C-NCAP更注重高速工况下的系统表现。

​​基础安全配置​​的评价差异也值得关注。Euro NCAP不评价ESC电子稳定控制系统(视为基本要求),而C-NCAP将其纳入评分;灯光评价更是C-NCAP独有的项目,Euro NCAP完全不考虑。这种差异反映了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基础安全配置普及率仍需提升,因此评价体系给予了更多关注;而欧洲市场这些技术已高度普及,评价体系转向了更先进的主动安全功能。

从技术发展趋势看,Euro NCAP 2023版明显在推动ADAS系统向更复杂场景、更高自动化程度方向发展,特别是增加了大量交叉路口、转弯和夜间低能见度场景,这要求传感器配置和算法能力必须同步升级。而C-NCAP 2021修订版仍聚焦相对基础的主动安全功能,但预计未来版本会逐步向Euro NCAP看齐。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由于全球车型平台化开发成为主流,许多车企开始以Euro NCAP标准作为全球基准,即使针对中国市场的车型也提前满足更严格的欧洲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先进安全技术在全球市场的渗透。

以上就是关于2023年全球汽车安全评级体系的分析,通过深入比较Euro NCAP与C-NCAP在测试方法、评分标准和技术要求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全球汽车安全技术发展的前沿趋势和区域特点。随着车辆智能化水平提升和全球安全法规趋严,两大评价体系在未来可能会进一步融合,推动汽车安全技术迈向新的高度。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