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如钩”三字,是词人登楼之后凭栏所见之景,兼有交代时间之功能。西楼之上所见的如钩之月,可能是西天之新月,也可能是东天之残月;可能是在月初,也可能是在月末;可能是在初夜看见的上弦新月,也可能是在深夜看到的下弦残月。所以,不能据此断言词人一定是在深夜登楼,当然,深夜登楼的可能性会大一些。毕竟,幽居的词人极为孤独痛苦,“无奈夜长人不寐”时,他也只能独自登楼聊作排遣了。举头所见的一钩残月,正与他那怀着人世间巨大缺憾的悲凉心境相吻合。
前结“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是一个九字长句,可有二七节奏和六三节奏两种读法。这一句继续描写登楼所见之景,上一句是凭栏举目的仰观,这一句是居高临下的俯瞰。残月冷光之下,梧桐枯凋,深院阒寂,词人感觉到整个清秋的凄寒冷落,仿佛都被关锁在这个封闭的小楼深院里了。幽居在“老卒看守”之地的词人,身心都被拘禁,这个“锁”字,在后主词里是一种真切的生存感觉,在读者那里是一个极为精炼的字眼。后主的白描语言,并非一味随性挥写,而是妥帖传神,极炼如不炼的。从修辞技巧的角度看,清秋这个季节能被锁住,与结句里的滋味能在心头品尝,都超出了认识论层面所说的“真实”,但在审美层面,它们却是一种更高的真实,所以特别富有表现力,给人留下过目难忘的深刻印象。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里的“开轩卧闲敞”,黄庭坚《登快阁》里的“快阁东西倚晚晴”,都是用的与“梧桐深院锁清秋”一样的修辞手法。“闲敞”是一种心理感觉,却可以舒服地“卧”下去;“晚晴”是一种天气状况,却可以舒坦地“倚”上去;“清秋”是一种季节特点,却可以牢牢地“锁”进去。这些奇妙的句子,表现的都是超越生活真实的更高的艺术真实。
下片直抒胸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三个短句联翩而下,是西楼之上独自凭栏的词人,不堪环境的孤独凄清、不堪离愁的痛苦折磨之时,所作的情感倾诉,是对“无言”状态的打破。“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语言的表现力虽然是有限的,但当内心郁积超过承受,人们还是不得不借助语言加以宣泄。就像民间俗话说的:“说出来,感觉会好一些。”这三个短句先宾后主,前两句是喻体,后一句是本体,前后构成暗喻关系。而又和一般的暗喻不同,不仅省去了比喻词,而且也隐去了喻体。前二句把离愁比作“丝麻”,但并未出现“丝麻”的字样,而是突出强调“治丝益棼”的糟糕结果。这是一种用离愁别绪的特殊材料合成的丝麻,用刀去剪却无法剪断,用梳去理却没有头绪。“剪不断,理还乱”两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被离愁困缚,纠结缠绕,无力摆脱的痛苦无奈之情状。
按说凡是丝麻,都是可以剪断理清的。词人遭遇的让他竭尽全力终于束手无策的罕见纷乱困扰,是一种不曾有过的经验和体验,必然引起内心异乎寻常的感觉,于是就有了“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结句。从上下文的承接来说,这一句里的“别是一番滋味”,就是为空前纷乱的离愁所折磨的滋味。但是这种被折磨的滋味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又是无以名之、无法形容的。言不尽意,语言的表现力到此止步了,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知道词人是借思妇离愁寓家国之恨,所以这“别是一番滋味”,又不仅是或者主要不是“离愁”的滋味,而是昔日帝皇而今囚徒的滋味,是亡国之君国破家亡的滋味,是普通人无从体验、而词人自己也从未体验过的滋味,是即便能说但出于违碍也不敢随便说出的滋味。而且滋味还不止于此,更有味在酸咸之外者,那就是独上西楼无语凭栏之际,词人大约推原自己何以失国落魄至此,一时竟然也找不到明确答案。回想过去,处身现在,展望未来,留恋、悔恨,痛苦、屈辱,绝望、迷茫,竟是搅成模糊的一片,说也说不清楚。那就“欲说还休”,干脆不说,用“别是一番滋味”来不言言之吧。尝过人情冷暖、有过人生阅历的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内心最深处的东西是无法用明确的语言说出来的。词人的体验当然又超过常人不知凡几,所以,心头的“别是一番滋味”,就更无法说出也无需说出来了,这是“更深一层的写法”(俞平伯《唐宋词简释》)。沈际飞《草堂诗余续集》卷上说:“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句妙。”可谓深契词心之论。
这首《相见欢》,可以说是词人最为擅长的白描手法的代表作,不论写景抒情,都是脱口而出的日常语言,字句纯净无滓,风格朴素自然,丝毫不见藻饰雕琢的痕迹。而又能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像“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皆是画笔不到的微妙意境,真可谓气足神完,秀韵天成。在这里,我们似乎看不到任何表现技巧,而又受到了最大的艺术感染,得到了最高的审美享受。周济说后主词“粗服乱头,不掩国色”(《介存斋论词杂著》),周之琦呼为“天籁”(《词评》),王国维目为“神秀”,都是对词人超越技巧、纯任自然的高度艺术成就的生动形容和由衷赞美。
( 本文节选自我社即将推出的杨景龙《唐宋词选注评鉴》,该书是刘学锴《唐诗选注评鉴》姊妹篇)
作者简介
杨景龙
笔名扬子、西鲁、南乔,河南鲁山人。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二级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年度人物,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散曲研究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成果鉴定专家,搜狐教育全国分省十大最受欢迎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诗歌教学、研究工作,兼事诗歌创作。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典诗学与新诗名家》《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传统与现代之间》《诗词曲新论》《不薄新诗爱旧诗》《花间集校注》《蒋捷词校注》等。论著入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推荐书目,获评夏承焘词学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等奖项。
责编 | 何慧婷
责校 | 张 雯
审读 | 高林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