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Keep up to date with the latest news

兩岸四地旗幟列表

旗幟

日期

名称

設計

描述

1206年—1368年

禿克

用馬尾和氂牛尾裝飾的旗幟

蒙古帝國所使用,為蒙古族的權威象徵

1224年—1570年

察合台汗国国旗

1628年—1683年

郑氏令旗

明郑使用的旗帜

1856年—1873年

杜文秀政权旗帜

杜文秀使用的龙旗

1862年—1890年

三角黄龙旗

清朝政府旗

1890年—1932年

黄龙旗

清朝国旗。清朝灭亡后,逊清皇室小朝廷和逊清皇室流亡小朝廷沿用至1932年。

1865年—1873年

哲德沙尔汗国国旗

哲德沙尔汗国第一面国旗

1873年—1877年

哲德沙尔汗国国旗

哲德沙尔汗国第二面国旗

1883年—1886年

热尔图加共和国国旗

1895年5月23日—10月

台湾民主国国旗

為1895年5月23日—10月於臺灣建立的臺灣民主國所使用的國旗,因其樣式為藍地黃虎,又稱「藍地黃虎旗」。

1907年8月—1928年12月17日

鐵血十八星旗

紅底與黑九角象徵「血」與「鐵」,代表鐵血主義;黑九角代表中國古代的九個州。黑九角內外兩圈各九顆共十八顆圓星,代表關內漢族的十八行省;金黃色代表炎黃子孫

武昌起義時,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使用的旗帜。

1911年—1912年

红橙旗

中华民国湖南省军政府使用的旗帜

1911年—1912年

八卦太极旗

山西省军政府使用的旗帜

1911年—1912年

中字旗

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使用的旗帜

1911年—1912年

大汉旗

大汉四川军政府使用的旗帜

1912年1月10日—1928年12月17日,1937年12月14日—1940年3月30日

五色旗

由紅、黃、藍、白、黑組成的旗幟,分別象徵中國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

為中華民國首面國旗。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维新政府也使用该旗帜。

1912年—1959年

雪山獅子旗

1912年西藏声称独立后为藏军所设计,作为西藏噶厦的旗帜。

1915年12月—1916年3月22日

中華帝國國旗

由紅、黃、藍、白、黑組成的旗幟,分別象徵中國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

為中華帝國的國旗,袁世凱將中華民國由共和制改為帝制,國號定為中華帝國,廢五色旗,改為中華帝國國旗。

1918年—1920年

闽南护法区旗

陈炯明创建的闽南护法区的旗帜

1922年—1937年

太极旗

流亡中国东北的朝鲜人建立的数个准政权(包括大韩统义府、义军府、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陆军驻满参议府、正义府、新民府、国民府、在满韩族总联合会和朝鲜革命军政府)使用的旗帜。

1923年—1924年

乌红旗

彭湃创建的海丰县总农会的旗帜

1928年—1941年

琼崖苏维埃政府旗

1931年

闽西苏维埃政府旗

1931年—1937年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旗

中國共產黨建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國旗

1932年—1945年

滿洲國國旗

滿洲國的國旗

1933年—1934年

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國旗

為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國旗

1933年—1934年

中華共和國國旗

為「閩變」時所建立之中華共和國的國旗

1936年—1937年

蒙古军政府旗

1937年—1939年

蒙古联盟自治政府旗

1937年—1939年

察南自治政府旗

1937年—1939年

晋北自治政府旗

1939年—1945年,1949年

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旗蒙古自治邦邦旗蒙古自治政府旗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1941年改为蒙古自治邦)的旗帜

1937年—1938年

上海市大道政府旗

1940年—1943年

汪精衛國民政府國旗

為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汪精衛政權)的國旗

1944年—1946年

东突厥斯坦共和国國旗

东突厥斯坦共和国的两面國旗之一。绿底上绘有白色星月标志。

1944年—1946年

东突厥斯坦共和国國旗

东突厥斯坦共和国的两面國旗之一。用金粉写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

1945年—1949年

内蒙古人民共和国国旗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旗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旗内蒙古自治政府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