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图写雪竹,笔法与众不同,竹以双钩疾笔写出,点笔写出灌木,雪是用枯笔随意点垛,洋洋洒洒,笔法老辣,更见生趣。在历代雪竹作品中,独树一帜。
▼明归昌世
归昌世(1574—1645),字文休,号假庵,江苏昆山人。崇祯末年以待诏征,不应。工诗词、古文辞,擅书画篆刻。擅写兰竹,笔墨松灵沉着,神趣横溢,在青藤白阳间。亦工山水,取法倪瓒、黄公望。传世作品有《风竹图》等。归昌世画竹,《无声诗史》称:“枝叶清丽,逗雨舞风,有渭川淇澳之思。”此图竹竿刚劲,竹叶随风,摇荡不止,而竹竿挺直不屈。笔势挺拔,着意表现竹的坚强气质,并含有清丽纵逸的情意,得宋元人墨竹的意态而自具新意。此画为其晚年之作。
▼明金浞
金浞,生卒不详,明正统间人。字本清,号朽木居士,又号太瘦生,鄞(今浙江宁波)人,任中书舍人。官至太仆。篆、隶、行、草皆佳,绰有汉晋人风度。擅摹印篆,写竹石甚佳,其钩勒竹尤妙。此图绘坡上石畔高挺两竿修竹,枝干挺劲,竹叶茂盛,向背俯仰交错,浓淡相映成趣。石隙、草坡,新篁丛生,呈雨后勃发之势。双钩线条细劲,填染色彩清雅,颇得修竹新篁的秀劲潇洒之韵。此图为画家极少见的存世作品了。
▼明林良
林良(约1416—1480),字以善,南海(今广州)人。弘治时拜工部营缮所丞,直仁智殿改锦衣卫百户。与吕纪先后供奉内廷。擅画花果、翎毛,着色简淡,备见精巧。其水墨禽鸟、树石,继承南宋院体画派放纵简括笔法,遒劲飞动,有类草书,墨色灵活,为明代院体花鸟画的代表作家,也是明代水墨写意画派的开创者。传世作品有《山茶白羽图》《灌木集禽图》《双鹰图》等。
此图是林良写意花鸟画中的佳作。构图周密严谨,一群鸟雀栖于乌桕树和竹丛之间。以粗笔浓墨画乌桕树的主干和一群白头鸦,笔势纵横豪肆,墨色苍劲淋漓;又以放笔淡墨画竹子和小雀,画面的繁简、浓淡、疏密、虚实,都有独到之处。浅红淡绿,着色简洁,自然生动。此画表现了林良水墨花鸟画言简意骇的艺术特点。
▼明吕瑞俊 竹雀图
吕端俊,无生平记述。图中画湖石、丛竹。竹竿粗壮挺拔,竹叶茂密成荫,一群麻雀,或飞,或栖,或鸣,或食,活动于丛竹中,为竹林静中增喧。画法严谨,形象生动。以墨色的浓淡变化,突出空间上的幽深感,意韵空朦。
▼明孙克弘
历代以朱砂写竹的并不多见,孙克弘这幅殊竹,在色彩对比和构图上都可说匠心独运。竹之妍艳与秀石之清冷沉郁形成对照。殊竹色彩上浓淡、深浅的变化,在空间上产生一种幽深的意境,使画面在艳丽中又趋向沉静、稳重。
▼明王绂
王绂(1362—1416),一名芾,又作黻,字孟端,号友石,江苏无锡人,曾隐居九龙(今惠山),自号九龙山人。洪武时生员,永乐初以善书被荐,供事文渊阁,宫中书舍人。以墨竹名天下,笔致纵横洒脱,得文同、吴镇遗法。山水多学王蒙,风格苍郁,平远之景则近倪瓒。传世作品有《潇湘秋意图》《隐居图》《墨竹图》等。此图中写新竹三竿,清韵萧萧,含雨带露,枝叶飘摇,有潇洒出尘之致。画家以圆劲之笔法画竿,以挺秀之笔法写枝,随手撇写竹叶,俯仰向背,皆存书法意韵;又以墨之浓淡、笔触之大小来表示空间上立体感,使画面清雅秀逸,不同一般。
▼明王绂
此图写倒挂竹一枝,姿态秀妍,颇有临风弄月的风致。其墨竹画法,继承文同、柯九思和倪瓒等的传统,着重表达萧散清逸的意韵。淡墨写枝,浓墨捺叶、叶端轻轻弯折,翻转自如,如神来之笔,尽显竹叶静中有动的态势。此图用笔在遒劲中出姿媚,纵横外见洒脱,开元末明初画竹的新风格。
▼夏杲
夏杲(1388—1470),字仲昭,号自在居士、玉峰,江苏昆山人。原姓朱,名杲。永乐十(1415)进士,正统中官至太常寺少卿。为官四十余年,天顺元年(1457)去职还乡,以书画自娱而终其身。擅墨竹,师承王绂而稍变化,烟姿雨色,苍润洒落,偃仰浓疏,动合矩度,时推第一而名驰域外,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誉称。亦工楷书。传世作品有《湘江风雨图》《淇水清风图》《奇石修篁图》《竹石图》。此图之中奇石峥嵘,两竿新竹并立抽发,枝叶交互纵横,另有一高竹,由画外凌空插入,具巍峨之势。奇石的画法粗简写意,新竹却以圆劲之法写干、挺秀之笔写枝,撇写竹叶,颇具书法韵味。画面浓墨淡彩,将修竹之挺拔婆娑、含雨带露之姿,刻画得生动鲜明。
▼明夏杲 清风高节图 立轴纸本墨笔 纵137.3厘米横43.3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写奇石耸立,风竹数竿。以浓淡二墨写枝撇叶,绘偃仰起伏、前后穿插之态,有条不紊地刻画出竹子在清风中飘举摇曳的情状,尤其叶梢提笔一转,如神来之笔将风竹潇洒婆娑、楚楚动人之韵尽现纸上。
▼明夏杲
此图用墨笔画新篁从秀石之后抽出,枝叶繁茂,秀石以折带皴笔擦出,显剥落之状。新篁巧媚而韵致,用笔劲利,细写小枝,尽显新篁清嫩之态,蕴含无限生机。画面清雅秀逸,隽永优美。
▼明项元汴
图中斜坡之上,两竿秀竹挺立于文石之后。文石用笔圆润琐碎,风格特异,浓墨点缀,苍劲秀峭。秀竹浓淡相携,意境古拙天真。
▼明徐渭
此图画雨竹,作者抓住雨中竹石的湿润形态,以一枝饱蘸水墨之笔,在半生的纸上,用娴熟的草书笔法尽情挥写,充分显示出驾驭水墨技巧的水平,特别是那块以淡墨染面,以浓墨积阴的石头,确有玲珑剔透的效果,不愧为徐渭的佳作。
▼明姚绶
此图画山坡上湖石耸立,石后翠竹两竿迎风挺立,石下兰草丛生。湖石用笔豪放简劲,横皴平点,墨色浓淡相宜。竹以花青色淡写,笔力劲挺秀拔,有风姿绰约之感,得淡雅清逸之致。
▼明姚绶
写山石之后,数竿新竹在风中枝叶飘摇。浓淡墨色、疾笔劲力将竹子受风飞舞之态刻画出来,清韵满纸。
▼明姚绶
姚绶(1422—1495),字公绶,号丹丘,又号谷庵、云东逸史,浙江嘉兴人。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授监察御史,官江西永宁知府。工书画,兼能诗,山水宗吴镇,也取法赵孟烦、王蒙,好作沙坳水曲景色,墨色苍润,间写竹石,笔致潇洒。传世作品有《桂菊山禽图》《竹石图》等。此图以竹、石入画,以湿笔直接皴写山石之向背起伏。两枝新篁以浓墨写出,枝叶繁茂,俯仰欹正,笔笔有神,墨韵生动。
▼明朱瞻基
朱瞻基(1399—1435)朱元璋曾孙,建元宣德,在位十年,朝号宣宗。自号长春真人。雅尚翰墨。尤工绘事,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无不臻妙。尝作画赠重臣。传世人物作品有《武侯高卧图》。此图绘诸葛亮敞胸露怀,头枕书匣,仰面躺在竹丛下,举止疏狂。当是诸葛亮出茅庐辅助刘备之前,隐居南阳躬耕自乐的形象。人物高卧狂放的情态,刻画得很生动,线条洗练。墨竹用笔潇洒,得元人意韵。朱瞻基三十岁作此画赐给老臣陈暄,反映了明代前期,皇室对贤才的渴求心情。
▼清罗聘 竹石图 立轴 纸本墨笔 纵121.8厘米横58.8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罗聘(1733—1799),清代画家。字遁夫,号两峰、花之寺僧、衣云和尚,安徽歙县人,侨居江苏扬州。金农弟子。擅画人物、佛像、花果、梅竹、山水,笔情古逸,思致渊雅,自成风格。为扬州八怪之一。传世作品有《群仙拱祝图》《竹石图》《葫芦图》和《剑阁图》等。此画中以浓淡二墨写竹竿枝叶,水墨撇脱,随意挥洒,以浓淡枯润的变化,尽现竹之风致意态,有云雾迷潆之感。画意空灵湿润。小溪之畔,怪石嶙峋,以干笔湿墨勾染点皴,色泽凝重,富有体积感。此画反映了作者驾御笔墨的高超水平,是不可多得的一幅写竹佳作。
▼清罗清
罗清(182l—1899),字雪谷,广东番禺人。擅指画,晚年时双眼失明,仍能指头画兰竹。作指画常于指甲内藏棉絮少许以蓄水墨,无异于毛笔作画。其作品笔墨变化,浓淡交融,别有意趣。此图以指画作奇石屹立,气概轩昂,竹依石生,劲直挺拔。唯克勤郡王补画的兰花,东西开放,不相协调,略感不足。指头画一般多以简见胜,而此画却密叶如云,浓淡相宜;向背欹斜,各显其姿,发挥尽致。运墨挥动自如,无板滞流滑之弊,右边有其友钟岱题识。
▼清孙楷
孙楷,生平不详,清代中后期画家。此扇面以淡墨写竹竿、山石,浓墨撇叶,虽寥寥几笔,清韵之风却已满纸。画面布局隽永沉稳又不失空灵幽深之意。只可惜此扇面有部分缺损。
▼清原济
此画写奇石、秀菊、细竹,手法奇绝。奇石以粗线折带笔法钩斫,少用皴点,却以变化的线条勾画纹理,形成独特的效果。菊、竹以浓淡墨色的变化,随意写出,酣畅流利,运笔灵活,极富纵横宕逸的意韵。
▼清原济(石涛)
此画写二枝竹笋破土而出,而一旁的新篁已开始枝叶丛生。原济作画擅用墨法,此画之中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将地被的潮湿起伏、竹笋的新鲜蓬勃以及新篁的翠叶、细枝刻画得十分传神,写意手法高妙。
▼清赵之琛
赵之琛(1781—1860)字次闲,号献父,钱塘(今杭州)人,工书,擅画山水、花卉,喜写佛像。山水师法元代倪瓒和黄公望,用笔萧疏、幽澹。花卉用笔潇洒,着色淡雅。传世作品有《梅花幽篁图》《松芝图》《双钩竹石图》等。此图写坡上修篁三竿,皆以双钩绘出,竹叶淡染汁绿。湖石玲珑瘦立,笔法峭劲。敷色清雅,布置奇险。是晚年用意之作。自识:“心培三兄属写于补罗迦室,时为癸卯十月之朔。次闲。”
▼清郑燮
此图卷以兰、竹为题,间以山石。画法豪纵,以草书中竖长撇之笔绘写兰丛,高低侧欹,各不相同,花姿花色也各有千秋。竹丛空灵润秀,神韵俱全。画卷末是一丛生长于荆棘之中的兰花,开花远盛于平常兰丛,正中作者自题之中所说“无小人不能成君子,故棘中之兰更硕茂矣”的词意,反映了画家卓立不群、坚贞高洁的品格。
五、现当代传承:笔墨当随时代
▼近现代张大千
张大千(1899一l985),原名权,后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斋名大风堂。生于四川内江,祖籍广东番禺。张大千毕生的创作,达到了“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宋之富丽”的境地。他集文人画与作家画,宫廷艺术与民间艺术为一炉,达到了雅俗共赏,劲健飘逸,外柔内刚,独具风釆的艺术高度。《春枝栖禽》中的枝干,苍老挺拔,皴擦利落,与之相伴的一青翠风竹,细劲有力,用笔洒脱,别有韵致。一长尾鸟傲立枝头,不畏风霜,独行独往,英姿奕奕,颇见传神。可见画家举凡人物山水、花鸟、工笔、写意,无一不能,无一不精。
▼近现代齐白石
白石( 1864年1月1日 — 1957年9月 16日) ,男,汉族,祖籍安徽 宿州 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湖南湘潭)名璜,字萍生,号白石、白石翁、老白,又号寄萍、老萍、借山翁、齐大、木居士、三百石印富翁,中国近现代书画家、书法、篆刻家。
▼近现代徐悲鸿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1895年出生于江苏宜兴,是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之一。他擅长油画、中国画,尤其以画马闻名中外,被誉为“马中之王”。他的作品融合了中西方绘画的技法和精神,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情感和历史使命。
▼近现代陈师曾
陈师曾(1876—1923年),名衡恪,字师曾,号朽道人、槐堂,清光绪二年(1876年)出生于湖南,祖籍江西义宁(今江西修水)。湖南巡抚陈宝箴孙,著名诗人陈三立(陈散原)长子,历史学家陈寅恪之兄。曾留学日本,攻读博物学。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913年到北京,次年任教育部编审,之后历任北京多家大学教授。
陈树人(1884—1948),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画家。早年随其岳父居廉学画。东渡日本求学,先后毕业于京都市立美术工艺学校、京都美术学校绘画科及东京国立大学文学系。归国后与高剑父、高奇峰开创岭南画派,被称为“岭南三杰”。从政之余,仍不忘绘画,以其山水、花鸟、走兽,著称于时。1917年受孙中山委任为中华革命党美洲加拿大总支部部长,回国后历任中国国民党党务部长、广东省政务厅长、侨务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要职。
▼近现代李苦禅
李苦禅(1899年1月11日—1983年6月11日),原名英杰,改名英,字超三、励公,山东高唐人,现代书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宗师。
▼当代吴悦石
吴悦石,1945年5月17日生于辽宁沈阳,祖籍山东,中国当代大写意画家、艺术教育家,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吴悦石工作室导师,中国国史研究编修馆研究馆员,会员,理事,理事,中国职工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当代方国兴
方国兴常喜欢描绘以风雨为背景的竹石。风是抽象的东西,没有具体的形象,颇难以表现出来的。此画中画家大胆创造,写竹子数根,依于石旁,挺拔修直。魏碑笔法直扫,画竹叶扁方状成倾斜方向,有力地表现了疾风的狂肆,作者不但在描绘技法上显得“因难见巧”,而且显示出竹子不畏强风的精神,笔笔枝叶呈现出坚贞不屈的力量。
方国兴,1946年生,江西南城人。中国书法家协会鉴定评估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博物馆研究员,一级美术师,中央紫光阁画院院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当代霍春阳
霍春阳,生于1946年,河北清苑人,中共党员,美术、著名书画家。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原中国画系主任,天津市会长,原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特殊津贴。
▼当代方国兴
在近现代中国绘画的长河中,竹画艺术在传承中绽放出新的光彩,历代画家以各自的妙笔丹青,为这一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张大千作为一代宗师,却又在斑斓中守住了竹的筋骨。这种将传统笔墨的写意精神与现代色彩的视觉冲击熔于一炉的技法,让竹画从文人的案头清供,蜕变为能在光影中燃烧的视觉诗篇。
齐白石则以“红花墨叶”的鲜明风格重塑了竹画的世俗温度。他摒弃文人画的孤高清远,在浓艳的牡丹、饱满的石榴间,以简练的焦墨扫出几缕竹影他的竹影是乡土生活的呼吸—— 是农家篱落的剪影,是槐荫下的茶席一角,让竹画从文人案头走入市井烟火,成为平民美学的生动注脚。
当代画家方国兴则以颠覆性的“方竹”技法,在竹画史上刻下独特的个人印记。他解构传统竹枝的自然形态,以几何化的方棱竹节、折带式的叶片,构建出兼具东方哲思与现代构成的竹之新象。看他的《方竹图》,竹干如青铜器的饕餮纹般刚硬,叶片似摩崖石刻般厚重,却在方正的架构中暗藏生命的韵律—— 竹节的转折如脉搏的律动,竹枝的劲秀似琴弦的震颤。
在中国绘画史上,画竹艺术历经千年传承与发展,不同时代的画家赋予了竹画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风格特色。从文同到板桥,再到方国兴,他们在画竹领域各有建树,展现了画竹艺术的演变轨迹。
北宋文同是画竹的一代宗师,开创了"湖州竹派"。他画竹注重对自然的细致观察,提出"胸有成竹"的创作理念。其笔下的竹子,形态精准,墨色层次丰富,通过严谨的笔墨勾勒出竹子的劲挺与秀雅。竹叶以浓淡变化表现前后层次,竹枝线条刚劲有力,既展现了竹子的自然形态,又融入了文人的雅致情怀,形成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艺术风格,为后世竹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代郑板桥(板桥)在文同的基础上,将竹画推向了新的艺术高度。他提出"胸无成竹",强调在创作过程中即兴发挥,融入个人情感和思想。板桥的竹画更具个性与张力,他笔下的竹子,竹竿瘦劲挺拔,竹叶疏密相间、偃仰有致,以简练的笔墨表现竹子的坚韧与孤傲。他还常将竹与石、兰等结合,通过题诗落款,赋予竹画更深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象征,使竹画成为表达个人品格和社会情感的载体,形成了独特的写意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当代画家方国兴在传承传统竹画精髓的同时,融入了现代审美和创新理念。他的竹画既保留了传统笔墨的韵味,又在构图和表现手法上有所突破。方国兴善于运用浓淡干湿的笔墨变化,表现竹子在不同环境下的姿态,如风雨中的摇曳、阳光下的挺拔等。他还注重画面的整体意境营造,通过虚实结合、主次分明的构图,使竹画更具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其艺术语言既延续了文同的严谨、板桥的写意,又注入了时代的活力,展现了画竹艺术在当代的创新与发展。
从文同到郑板桥再到方国兴,画竹的特色从注重写实到强调写意,再到融合创新,艺术语言不断丰富和拓展。他们以各自的才华和创造力,在画竹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竹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不同时代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当代方国兴
▼当代方国兴
▼当代方国兴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